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Yilan-The Best Place For Northern Taiwan Birdwatchers Observing Shore Birds

 身為台北人,在這片被水泥叢林附滿的土地上,很難看到一大片的泥灘地,魚塭,水田,而這些都是鷸鴴科過境時最喜歡停留的地方。因此,台北人如果想看這些鷸鴴科,往往要到外縣市,像是宜蘭桃園,才有比較大的機會能看到他們的蹤跡。然而,鷸鴴科往往代表著距離遙遠,畢竟泥灘地隨著退潮會越來越大片,而鳥自然是不斷往外擴,因此通常需要高倍數的單筒才有辦法辨識到種。

這時就要好好感謝宜蘭的林姓大農,宜蘭本來就已經是對台北人來說最容易觀察到各式各樣鷸鴴科的地方,但在他與周邊魚塭主的合作之下,在春過境期的4月,鷸鴴科最大量過境台灣的時候請魚塭主暫時不將水放滿,讓我們有機會能夠近距離,不用廢太多力氣的情況下觀察到各種鷸鴴科在台灣最美的時刻,並且還有機會還有機會看到多種大量的因棲地遭到嚴重破壞,數量大幅下滑的瀕危物種(像是紅腹,大濱鷸)。能夠同時兼顧保育(鳥本身),在地觀光(今年4月我就去了2次),北部賞鳥人,林姓大農實在是太厲害啦!!!再次感謝林姓大農的努力!!!

兩次的宜蘭行雖然只間隔一個禮拜,但卻有截然不同的鳥況,除了路線稍有不同之外,也可見春過境鳥類遷徙是迅速,不拖泥帶水的。

我們第一站都選擇頂寮去碰碰運氣,這兩次的鳥況略有差異,但都沒有甚麼值得驚豔的種類,北方中杜鵑整個園區隨時可聽到聲音或飛過去的身影,甚至還被他的一種就少見的call迷惑了一陣直到第二次才獲得解答;幾隻紫鷺在中間水池準備繁殖下一代;粉紅鸚嘴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在步道邊的草叢。

兩次有差異的鳥種主要是第一次剛進入園區一隻麻鷺樣的鳥從地面飛起(但應該還是黑冠麻鷺);過境鳥黃眉黃鶲;第二次的亮點則是長尾巴的綬帶鳥。

長尾巴綬帶-第二次頂寮的好鳥
第二站則不約而同選擇了附近的季新,也是林姓大農進行棲地營造的地方。然而這兩次的鳥況可以說是大相逕庭。第一次是在月中,這次幾乎所有的魚塭都有一點鳥,且種類繁多,尖尾長趾小青足鷹斑鷸算是小型鷸鴴最主要的組成(雖說是主要但也就是頂多一持有個10幾20隻這樣);其中還有零零星星的赤足彎嘴反嘴寬嘴紅胸;蒙古鐵嘴金斑灰斑鴴也有一定的量;一隻繁殖羽的紅領瓣足鷸及飛過的2隻黑尾鷸為已經相當精彩的鳥況錦上添花。
長趾濱鷸

尖尾濱鷸

彎嘴濱鷸

太平洋金斑鴴

紅領瓣足鷸
不過最精采的可不是在這邊,世界瀕危等級EN的大濱鷸是這個棲地營造最想做的原因之一,前幾天有百隻以上的大量,這次我們有找到約30隻的小群。很開心能看到這些數量急遽減少的鳥能在這裡自在覓食,期待他們都能順利返回北方繁殖地。



大濱鷸-很開心能看到這群瀕危鳥種在這安心覓食
當他們很專注在覓食時只要細心等候,鳥群就會慢慢接近,這時就會有不錯的照片。比較討厭的是小青足鷸,不知為啥他們相當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即大較飛離,連帶也會影響到這群大濱鷸。










親民的大濱鷸
在大濱鷸群中還有一隻正在換繁殖羽的鶴鷸。冬羽的鶴鷸跟赤足鷸對初學者來說不容易辨識,但繁殖羽的鶴鷸全身黑,特徵相當明顯,沒有任何相似種,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黑色的鶴鷸。
鶴鷸繁殖羽
紅腹濱鷸也是這次重點想保護的鳥種之一,可惜這次只看到兩隻,也好想看到一大群的紅腹阿。
紅腹濱鷸
除了水位較低的魚塭之外,水位較高的魚塭雖然沒有鷸鴴科進駐,但同樣也會吸引一些腳較長的鳥過來。鷺鷥這時也換成了繁殖羽,尤其是大白鷺,藍綠色的眼先配上鏽色的上腳脛是相當漂亮啊。琵鷺當然也是屬於腳較長的鳥,一隻黑面琵鷺混在白鷺鷥群中。
黑面琵鷺

大白鷺
相較於月中的好鳥況,月底鳥種就明顯少很多。紅腹大濱鷸都不在了,其他鳥種數量上也減少很多,唯一增加的只有大群的紅胸濱鷸及幾隻中杓鷸。
中杓鷸
不過這不代表說鷸鴴科的量減少了,除了一天的鳥況不代表所有日子的鳥況以外,並不是所有水鳥都會停季新,有一些鳥較喜歡停留在蘭陽溪口這類半鹹水的環境,月底較大量過境的黃足鷸翻石反嘴鷸就是如此,蒙古鐵嘴鴴也是,當然像杓鷸類這種水鳥也是較偏好這種環境,因此月底我們也到了出海口觀察,果不其然就發現到幾隻黦鷸。
鐵嘴鴴

反嘴鷸

黃足鷸

黦鷸
前面說的杓鷸大部分都比較喜歡出海口的半鹹水環境,但在台灣的四種杓鷸中有一種例外,那就是小杓鷸。小杓鷸跟紅胸鴴,燕鴴就像,比較偏好旱田的環境,因此食物上也跟其他杓鷸的魚蝦螃蟹有顯著差異,主要是田中的昆蟲青蛙。宜蘭也很幸運的在蘭陽溪兩側有廣大的旱田與農田,因此要在短時間內收穫這四種杓鷸對宜蘭然來說不是那麼困難。

小杓鷸-跟其他三種杓鷸習性食性棲地都有明顯差異
小杓鷸的過境高峰主要在4月中到底。而且他們是一種在春過境才容易見到的鳥,意味著今年錯過很可能要等到明年(紅胸鴴也是)。在月中時我們開車沿著堤防走,沿路上至少有12隻的小杓鷸,數量真多!而我們發現有一處的小杓鷸不太怕人,於是我們就開車停在路邊,靜靜的觀察,也因此獲得一些不錯的照片。







小杓鷸
月底那次沒有去旱田主要是因為還有其他目標,勝洋水草一隻停留多日的白眼潛鴨轉走我們的注意力。這隻本來在台灣是迷鳥的隨著近年發現紀錄越來越多後應該改為稀有冬候鳥或過境鳥了。雖然記錄越來越多,且也早已看過,但之前看的都是距離遙遠的奈米版,因此這次有距離相當近的公鳥還是前往記錄一下。



白眼潛鴨-公鳥
在勝洋水草還有另外一個特產-水雉。水雉在台灣的數量稀少,除了官田之外其他地方都不容易見,而勝洋算是北部最穩定(有繁殖),數量最多的點之一。在農場主人的細心呵護之下,看著他們有個自在繁殖的場域,而賞鳥人也能近距離觀察這美麗的物種,實在是雙贏!
水雉
一個好的環境除了能保護稀有物種之外,常見的物種自然也能享一杯羹。在勝洋除了水雉,其他鳥種也在這裡自在的生活著。我就看到好幾家的紅冠水雞在園區附近活動,有的是爸媽帶小孩,有的是幼鳥自己自在的游泳,當然也有成鳥獨自覓食,形成一副和諧的景象。
紅冠水雞
就在我們拍得很開心的時候,忽然傳來鳥訊說南澳有諾氏鷸,由於南澳跟其他宜蘭的鳥點還有一大段距離,於是我們趕緊收拾器材往驅車往南澳奔去!

到達南澳後就朝著友人傳的點位而去,我們先用雙筒搜尋青足鷸群在哪,在利用單筒一隻一隻慢慢認。結果發現我們好像是猜錯邊了,鳥竟然在遙遠的對岸!!!連單筒看了都相當吃力,再加上下雨能見度嚴重不佳,鏡頭常常起霧。好加在同行友人可是有施華95,現階段最好的單筒,在慢慢一隻一隻看的情況下,總算是看到一隻身高較矮,腳較黃,嘴巴較黃的'青足鷸'了。無奈距離太遠,根本拍不到,於是我就轉而觀察附近出海口的鳥。

這邊可以看到有一群唐白鷺(至少10隻)在陸地與海邊的交界覓食,他們主要是瞄準一波又一波打上來的浪中有沒有稍微恍神沒好好保持平衡的魚蝦,等一股大浪打過來,而他們又來不及游回去的時候,用那尖銳的長嘴迅速抓起目標。他們也喜歡利用團隊優勢,將被沖上來的魚圍住,駛進攻效率提升。




唐白鷺
這時是唐白鷺最好認的時刻,因為大部分都換上了美麗的繁殖羽,藍色眼先黃嘴及漂亮的飾羽完全不會跟其他鷺科搞混。






唐白鷺-這個時候可以很明顯與其他鷺科區分
除了唐白鷺之外,這種地方可是黃足鷸及翻石鷸的最愛了,主要是翻找海邊礫石堆中的小蟲。我們到的時間剛好是漲潮,這個時間只要利用潮汐慢慢等待,他們就會慢慢地靠近你。只是要小心鞋子與器材,一個大浪打上來除了會將鳥兒驚飛,也會讓人完全濕透。





翻石鷸與黃足鷸
礫石堆高高低低的狀態也變成很多小型鳥類的庇護所。當退潮的時候還看不到他們,但當漲潮時就一一現蹤拉。
蒙古鴴

紅胸濱鷸
兩趟宜蘭,各自都有不一樣的收穫,也期待秋過境的宜蘭能更精采!

4.17 4.25 宜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